当前位置:首页

工匠精神及其缺失与重树

日期:2017-09-06 10:34:49
 

工匠精神,也可以称为工匠的理想性格。 C.莱特·米尔兹将工匠理想性格细分为六个方面:1)工匠的全部神经都集中到产品品质以及生产技术上,与产品之间形成内在的关系;(2)产品与生产者具有心理结合;(3)成为劳动的主人,能够自己决定、控制劳动的计划以及作业方法;(4)随着劳动技术的提高,人类也有所发展;(5)劳动与娱乐、劳动与教育一致;(6)工匠生活的唯一动机就是劳动。可见,工匠精神的主体是劳动的主人,工匠劳动精神的专注、劳动过程是娱乐与教育的一体化,这些都表明了工匠的劳动不是异化的劳动。工匠理想性格与其他劳动者的性格是不一样,并不是匠人都拥有工匠精神的。黑格尔说:精神把它在它自己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形态提高到意识自身的形式,并且把这样的意识形式提到自己前面,工匠放弃了综合性的工作,即放弃了把思想和自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混合在一起的工作。当精神的这种形态赢得了具有自我意识的活动 的形式时,它就成为精神的工人。这就是说,工匠只有成为精神的工人,他的存在才能成为健全工匠的一种价值观或素质,对于自身而言,工匠精神是工匠主体的一种艺术素质。

一、工匠精神的形成。在西方文化中,工匠(artisan)一词的本义源自 拉丁语中一种被称为“ars”的体力劳动,意为把某种 东西聚拢、捏合和进行塑形to put together,join,or fit), 后来随着这种劳动形式的逐渐丰富才演变为技能、技巧、技艺art)的意思;而“artisan”作为一 门特定的职业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即工匠、手工艺 人的意思是通过 16 世纪法语“artisan”和意大利语 “artigiano”的含义才确定下来的,并于 17 世纪早期开始广泛使用起来。工匠的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尊重,因此稳定并壮大了工匠阶层,也刺激了工匠们的创造热情。与工匠技艺相关的手工业行业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成品质量得以确定,工匠们也逐渐养成了一种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的制造理念。工匠师傅在钻研技艺,向徒弟、雇工亲身示范技艺,传授诸如秘诀窍门心法之类与技艺的意会知识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把专注、细致、耐心、冷静、果敢等精神品质和忠诚、诚信、友善、仁爱、务实、奉献、敬业等伦理价值传承 给了他们;而学徒、帮工在耳濡目染师傅钻研技术问题、勤修技艺本领、追求臻美的造物精神后,也自然而然的在相互间掀起了刻苦求学、比试技艺、竞争上游的优良学习风气以及尊师重教、恭勤养德、以技治业的职业伦理。

二、古代文献对工匠的劳动和成就作了热情的赞颂和充分的肯定。在古代,工匠精神并非是出自工匠本人及其行为的自我愿望,匠人对生产性 器具形式完美的追求完全是被强加的。因工匠本人并非是为了工匠精神而劳动的,工匠精神是自然流露的,纯艺术精神是刻意追求的,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但就工匠性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在古代,工匠受人所雇用,在创新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其工匠思想一般受制于雇主。所以,这些被奴役工匠的主体精神常常是显现不出来的,这种雇佣关系是羁绊工匠创新思想发展的关键。因此,古代中国工匠精神是容易被程式化的,有人提出批评,明代工艺大师黄大成就认为,手作工匠应当具有作事不移,日新去垢的精神。王世襄对此的解释如下:宜日日动作,勉其事不移异物,而去懒惰之垢,是工人之德也,示之以汤之盘铭意。但戴着镣铐跳舞的古代能工巧匠们还是创作了非凡的作品,获得了广泛赞誉。我国古代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在对敦煌画匠的肯定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敦煌画匠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从4 世纪到 14 世纪, 几十代人敦煌画匠为敦煌石窟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代文献中对画匠的劳动和成就作了热情的赞颂和充分的肯定,古代敦煌称画匠为匠伯 ,显示出敦煌社会对画工的普遍尊崇。匠伯即匠石, 古代名石的巧匠。《庄子 ·徐无鬼》 :“郢人垩漫其鼻端, 若蝇翼 , 使匠石斲之。 匠石运斤成风 ,听而斲之, 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另外,我们从字的意思来理解,“伯”是旧时对以文章或道义而闻名于世, 并足以做他人表率者的尊称,因此,匠伯字面意思是指匠人中成就显著者,用来统称敦煌画匠显然是一种敬称。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

(一)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中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等等历代能工巧匠是其中的卓越代表,获得了高度评价。“百工”指的是中国古代工匠群体,三百六十行指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古代工匠群体。不论是官匠还是民匠,都必须严格遵守职业伦理操守,对于技艺则要求精益求精,这也是优秀工匠的追求与职业素养。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得技术革新不再主要依赖工匠 的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科学知识武装的自然哲学家、实验主义者逐渐成为技术革新的主力军,近代工业的兴起,则使工匠们作坊式生产模式在与工场批量生产模式中逐渐处于劣势,手工业逐渐向机械工业化转型。与此同时,不少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转入工场谋生,他们变成了工场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

(二)现代性使工匠精神陨落。中国古代的实用技术是比较厉害的,比如我们古代的瓷器和丝绸技术就是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体现,高超的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现代社会,作为手作的工匠的专业劳动近乎消亡,工匠的生存及其劳动不再炫目,因为现代性背景下的劳动主要指科技劳动,工匠在这种情形下只能逐渐隐退。“总的说来,现代性主要是在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文化等诸多层面实施了对工匠精神的遮蔽。在科技层面,科技是工匠精神被遮蔽的内在驱动力。科技与手作的分野直接导致工匠精神的没落或被人遗忘。”在生产方式层面,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高度集成化与流水性迫使工匠的手作退出主要生产过程,因为科技大大压缩了器物的生产时间或构成。“在消费文化层面,现代化时期的日益求新的产品消费 文化也直接导致工匠及其手作举步维艰,即便工艺品受到现代社会的喜爱,但那也是玩物而已,无法实现其生活化与日常化。因为在时间性上,手作的器具无法批量化生产,工匠也无法实现价廉物美的消费期望。”蒋子龙曾说过,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丢失的,也不是现在的工匠阶层想拥有就能拥有的。

四、工匠精神的重树

(一)尊重工匠是重树工匠精神的基础。我们千呼万唤工匠精神,恰恰是全社会都感觉到了这份精神的缺失。不可否认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不过中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以及不朽的工匠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唤醒、培育工匠精神。世界上的经济强国,都是以坚实的制造业作为依托,制造业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一定最高,但它所蕴涵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要重树工匠精神,就必须先尊重工匠,尊重工匠的 劳动。尊重工匠不应只是宣传口号,而应变成全社会真切的理念和切实的行动。人与人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人不喜欢读书,但有可能会是一个好工匠,各有所长,人尽其才,这 才是一个健康健全的社会。撑得起工匠精神四个字,是需要全国劳动者共同追求的,不只是极少数有幸从事国 家重点工程而受到格外关注的大国工匠。当尊重工匠变成全社会真切的理念和切实的行动厚,相信我们中国就不愁会缺少工匠精神了。

(二)树立榜样,示范工匠精神。要培养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力求打造一支年轻工匠及技师队伍,给予他们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积极树立当代手工业制造中的优秀工程师、 优秀技工的典型,让他们的事迹能更好地感召和吸引工匠从业者勤奋工作,使那些乐于传承、肯于钻研的工匠大师、技师真正成为年轻人乐于效仿的榜样。作为前提条件,要打破我国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古代中国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现阶段中国国情所固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应该逐渐努力打破。“中国职业等级观念划分由来已久,既有历史文化原因,更有当今体制原因。改革开放,国企改革 打破的只是下岗工人的铁饭碗,公务员事业编制的金饭碗还没有打破。随着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在生产一线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工匠价值将 会逐渐凸显,工人工匠的职业威望将会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榜样,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张文彬)